专业原创精品流行语!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生活

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灯谜【图】

发布时间:2022-11-06 09:19:00源自:网络作者:小一阅读()

爱流行摘要:网站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“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灯谜【图】”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内容!

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,每年在元宵节到来之际,大家也会通过网络了解这个节日的习俗,而说到元宵节,相信大家都知道元宵节是一个非常热闹且喜庆温馨的节日,除了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汤圆团团圆圆的在一起,还会有非常多的游戏供大家进行游玩,尤其是非常经典的元宵节猜灯谜游戏就备受大家的关注了,那么大家知道元宵节的习俗是怎样的吗?一起来随小编了解一下吧!

一、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

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元夜、灯节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元复始,大地回春的夜晚,人们对此加以庆祝,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。 司马迁创建《太初历》,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。隋、唐、宋以来,更是盛极一时。《隋书·音乐志》日:“每当正月,万国来朝,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,绵亘八里,列戏为戏场”,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,从昏达旦,至晦而罢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,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,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

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,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“太一”的活动,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。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,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。

元宵,原意为“上元节的晚上”,因正月十五“上元节”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,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“元宵节”。元宵之夜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人们赏灯,猜灯谜,吃元宵,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,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。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,只称正月十五日、正月半或月望,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。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,又称上元,唐末才偶称元宵。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。到了清朝,就另称灯节。在国外,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。

吃元宵

正月十五吃元宵,“元宵”作为食品,在我国也由来已久。宋代,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。这种食品,最早叫“ 浮元子”后称“元宵” 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 。元宵即"汤圆"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黄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成圆形,可荤可素,风味各异。可汤煮、油炸、蒸食,有团圆美满之意。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,而是在糯米粉中"滚"成的,或煮司或油炸,热热火火,团团圆圆。“元宵”作为食品,在中国也由来已久。宋代,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。这种食品,最早叫“浮元子”后称“元宵”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。古时“元宵”价格比较贵,有一首诗说:“贵客钩帘看御街,市中珍品一时来。帘前花架无路行,不得金钱不得回。”

北方“滚”元宵,南方“包”汤圆,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。

闹花灯

农历正月十五是“元宵节”,此节日民间有挂灯、打灯、观灯灯习俗,故也称灯节。

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,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历代灯火之风盛行,并沿袭传于后世。而正月十五,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。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“灯节”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,镇中,这些居民集中地,繁华热闹区,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,满街挂满灯笼,到处花团锦簇,灯光摇曳,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。正月十五的“观灯”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,在正月十五晚上,街头巷尾,红灯高挂,有宫灯,兽头灯,走马灯,花卉灯,鸟禽灯等等,吸引着观灯的群众。太原一带,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。太谷的灯,以品种繁多、制作精巧、外观引人出名。

猜灯谜

猜灯谜又称打灯谜,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,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。每逢农历正月十五,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,燃放焰火,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,所以响应的人众多,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。灯谜增添节日气氛,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耍龙灯

耍龙灯,也称舞龙灯或龙舞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。传说,早在黄帝时期,在一种《清角》的大型歌舞中,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,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。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,是汉代张衡的《西京赋》,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。而据《隋书·音乐志》记载,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《黄龙变》也非常精彩,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。中华民族崇尚龙,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。

踩高跷

踩高跷,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。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,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。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《列子·说符》篇:“宋有兰子者,以技干宋元。宋元召而使见其技。

舞狮子

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,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,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。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
“舞狮子”始于魏晋,盛于唐,又称“狮子舞”、“太平乐”,一般由三人完成,二人装扮成狮子,一人充当狮头,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,另一人当引狮人,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,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,有抖毛、打滚等动作,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,有腾跃、蹬高、滚彩球等动作。

划旱船

划旱船,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。划旱船也称跑旱船,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,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。旱船不是真船,多用两片薄板,锯成船形,以竹木扎成,再蒙以彩布,套系在姑娘的腰间,如同坐于船中一样,手里拿着桨,做划行的姿势,一面跑,一面唱些地方小调,边歌边舞,这就是划旱船了。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,搭档着表演,则多半扮成丑角,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。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。

祭门、祭户

古代有“七祭”,这是其中的两种。祭祀的方法是,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,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,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。

逐鼠

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,始于魏晋时期。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。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,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,它就可以不吃蚕了。

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说,正月十五的时候,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,对他们说:如果你们能祭祀我,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。后来就形成了风俗。

送孩儿灯

简称“送灯”,也称“送花灯”等,即在元宵节前,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,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,以求添丁吉兆,因为“灯”与“丁”谐音。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,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,头年送大宫灯一对、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,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、早生麟子;如女儿怀孕,则除大宫灯外,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,祝愿女儿孕期平安。

迎紫姑

紫姑也叫戚姑,北方多称厕姑、坑三姑。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,占卜蚕桑,并占众事。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,为大妇所妒,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,成为厕神。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,人们用稻草、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,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。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,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。

走百病

“走百病”,也叫游百病,散百病,烤百病,走桥等,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。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,结伴而行,见桥必过,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。

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,有的在十五日,但多在十六日进行。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,成群结队走出家门,走桥渡危,登城,摸钉求子,直到夜半,始归。

二、元宵节的灯谜

1、化装完人显俏 (打一节日名)谜底:元宵

解析:“肖”字与“人”组合,方显现“俏”字。“肖”与“完人”化装后,可成“元宵”二字。

2、元宵月光窗前洒 (打一字)谜底:一

解析:“元宵”二字的“月光”和“窗前(宀)”洒落了,余下“一”字。

3、狂数钞票闹元宵 (打四字常言)谜底:有点过节

解析:“有点”,别解为“有点钞票”。“过节”即“过元宵节”。

4、空对空导弹(打一成语)。 见机行事

5、二三四五六七八九(打一成语)。 缺衣少食

6、爱好旅游(打一成语)。 喜出望外

7、黯(打一成语)。 有声有色

8、太阳灶(打一成语)。 热火朝天

9、电梯(打一成语)。 能上能下

10、全面开荒(打一成语)。 不留余地

11、给家捎个话(打一成语)。 言而无信

12、皇(打一成语)。 白玉无暇

13、禾(打一歌名)。 暗香

14、怒不可遏(打一天文用语)。 大气

15、红娘子,上高楼。心里疼,眼泪流(打一日常用品)。 蜡烛

16、中间火山,四边大海。海里宝贝多,快快捞上来(打一日常用品)。 火锅

17、身穿红衣,常年哨放,遇紧急事,往火里闯(打一日常用品)。 灭火器

18、站着百分高,躺着十寸长。裁衣做数学,它会帮你忙(打一日常用品)。 尺

19、一物三口,有腿无手。谁要没它,难见亲友(打一日常用品)。 裤子

20、左手五个,右手五个。拿去十个,还剩十个(打一日常用品)。 手套

三、元宵节的来历小故事

元宵节的传说故事

元宵节古时候叫“上元节”,古人称“夜”为“宵”,而正月又称元月,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“上元节”又被称为“元宵节”。

一种说法来源于汉文帝

刘邦去世后,吕后执政,刘氏小皇帝只是个摆设。吕后除了没像后世的武则天当皇帝,所掌握的权势和皇帝没什么不同。而且她提拔吕家势力,屠杀贬谪刘氏势力,在朝廷中引起极大矛盾。吕后病逝后,诸吕在上将军吕禄集合,阴谋篡夺刘氏江山。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、陈平在正月十五一举粉碎了诸吕叛乱阴谋,即位的汉文帝为了庆祝这一胜利,决定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,庆祝平“诸吕之乱”的元宵节。

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汉武帝

汉朝时天地之间的最高神祇叫太一神,又叫泰一、泰壹氏、泰氏等,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玉皇大帝,西方的上帝,是主宰宇宙一切的天神。古代祭祀天地之中的“天”,在汉朝就指太一神。史载“古有天皇,有地皇,有泰皇,泰皇最贵”,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神的时间,定于正月十五,因此这个日子演变为后来的元宵节。司马迁创建“太初历”,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
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东汉时的汉明帝

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、博士弟子秦景等到“西天取经”,之比唐僧取经早了几百年。不过蔡愔并没有到达古印度,他到了西域大月氏后就遇见了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。这二位高僧在蔡愔的邀请下,驮着佛经和佛像到了大汉的首都洛阳,汉明帝专门赦建白马寺用于译经。据蔡愔、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介绍,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习俗做法,敬佛的汉明帝下令全国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全国的士族庶民都挂灯,久而久之,元宵节挂灯的风俗就产生了。

第四种说法来源于道教

道教的鼻祖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,但道教的产生却是从东汉时期张天师开始。第一位张天师名叫张道陵,他创建了五斗米道,五斗米道崇奉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“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”,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,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,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,所以燃灯庆祝,后来演变为元宵节。

在这么多元宵节节日说法讲究以及相关习俗的介绍下,相信朋友们对于元宵节这一天应该怎样度过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,无论是在节日讲究还是一些游戏安排和饮食方面都会有一定的说法,小编今天也给大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介绍,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参考提前制定节日度过攻略哦!

欢迎分享转载→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灯谜【图】

热门流行语

专题流行语

© 2013-2020 - 点个赞流行语控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10996号-1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流行语图-流行语图片2020新款式-2020最火的流行语图片

[!--temp.top--]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生活

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灯谜【图】

作者:小一 时间: 2022-11-06 09:19:00 阅读:(0)

爱流行摘要:网站小编据网络最新关于“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灯谜【图】”报道资料整理发布相关内容!

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,每年在元宵节到来之际,大家也会通过网络了解这个节日的习俗,而说到元宵节,相信大家都知道元宵节是一个非常热闹且喜庆温馨的节日,除了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汤圆团团圆圆的在一起,还会有非常多的游戏供大家进行游玩,尤其是非常经典的元宵节猜灯谜游戏就备受大家的关注了,那么大家知道元宵节的习俗是怎样的吗?一起来随小编了解一下吧!

一、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

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元夜、灯节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元复始,大地回春的夜晚,人们对此加以庆祝,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。 司马迁创建《太初历》,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。隋、唐、宋以来,更是盛极一时。《隋书·音乐志》日:“每当正月,万国来朝,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,绵亘八里,列戏为戏场”,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,从昏达旦,至晦而罢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,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,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

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,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“太一”的活动,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。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,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。

元宵,原意为“上元节的晚上”,因正月十五“上元节”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,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“元宵节”。元宵之夜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人们赏灯,猜灯谜,吃元宵,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,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。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,只称正月十五日、正月半或月望,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。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,又称上元,唐末才偶称元宵。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。到了清朝,就另称灯节。在国外,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。

吃元宵

正月十五吃元宵,“元宵”作为食品,在我国也由来已久。宋代,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。这种食品,最早叫“ 浮元子”后称“元宵” 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 。元宵即"汤圆"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黄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成圆形,可荤可素,风味各异。可汤煮、油炸、蒸食,有团圆美满之意。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,而是在糯米粉中"滚"成的,或煮司或油炸,热热火火,团团圆圆。“元宵”作为食品,在中国也由来已久。宋代,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。这种食品,最早叫“浮元子”后称“元宵”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。古时“元宵”价格比较贵,有一首诗说:“贵客钩帘看御街,市中珍品一时来。帘前花架无路行,不得金钱不得回。”

北方“滚”元宵,南方“包”汤圆,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。

闹花灯

农历正月十五是“元宵节”,此节日民间有挂灯、打灯、观灯灯习俗,故也称灯节。

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,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历代灯火之风盛行,并沿袭传于后世。而正月十五,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。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“灯节”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,镇中,这些居民集中地,繁华热闹区,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,满街挂满灯笼,到处花团锦簇,灯光摇曳,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。正月十五的“观灯”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,在正月十五晚上,街头巷尾,红灯高挂,有宫灯,兽头灯,走马灯,花卉灯,鸟禽灯等等,吸引着观灯的群众。太原一带,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。太谷的灯,以品种繁多、制作精巧、外观引人出名。

猜灯谜

猜灯谜又称打灯谜,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,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。每逢农历正月十五,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,燃放焰火,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,所以响应的人众多,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。灯谜增添节日气氛,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耍龙灯

耍龙灯,也称舞龙灯或龙舞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。传说,早在黄帝时期,在一种《清角》的大型歌舞中,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,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。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,是汉代张衡的《西京赋》,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。而据《隋书·音乐志》记载,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《黄龙变》也非常精彩,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。中华民族崇尚龙,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。

踩高跷

踩高跷,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。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,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。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《列子·说符》篇:“宋有兰子者,以技干宋元。宋元召而使见其技。

舞狮子

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,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,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。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
“舞狮子”始于魏晋,盛于唐,又称“狮子舞”、“太平乐”,一般由三人完成,二人装扮成狮子,一人充当狮头,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,另一人当引狮人,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,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,有抖毛、打滚等动作,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,有腾跃、蹬高、滚彩球等动作。

划旱船

划旱船,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。划旱船也称跑旱船,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,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。旱船不是真船,多用两片薄板,锯成船形,以竹木扎成,再蒙以彩布,套系在姑娘的腰间,如同坐于船中一样,手里拿着桨,做划行的姿势,一面跑,一面唱些地方小调,边歌边舞,这就是划旱船了。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,搭档着表演,则多半扮成丑角,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。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。

祭门、祭户

古代有“七祭”,这是其中的两种。祭祀的方法是,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,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,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。

逐鼠

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,始于魏晋时期。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。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,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,它就可以不吃蚕了。

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说,正月十五的时候,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,对他们说:如果你们能祭祀我,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。后来就形成了风俗。

送孩儿灯

简称“送灯”,也称“送花灯”等,即在元宵节前,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,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,以求添丁吉兆,因为“灯”与“丁”谐音。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,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,头年送大宫灯一对、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,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、早生麟子;如女儿怀孕,则除大宫灯外,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,祝愿女儿孕期平安。

迎紫姑

紫姑也叫戚姑,北方多称厕姑、坑三姑。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,占卜蚕桑,并占众事。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,为大妇所妒,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,成为厕神。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,人们用稻草、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,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。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,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。

走百病

“走百病”,也叫游百病,散百病,烤百病,走桥等,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。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,结伴而行,见桥必过,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。

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,有的在十五日,但多在十六日进行。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,成群结队走出家门,走桥渡危,登城,摸钉求子,直到夜半,始归。

二、元宵节的灯谜

1、化装完人显俏 (打一节日名)谜底:元宵

解析:“肖”字与“人”组合,方显现“俏”字。“肖”与“完人”化装后,可成“元宵”二字。

2、元宵月光窗前洒 (打一字)谜底:一

解析:“元宵”二字的“月光”和“窗前(宀)”洒落了,余下“一”字。

3、狂数钞票闹元宵 (打四字常言)谜底:有点过节

解析:“有点”,别解为“有点钞票”。“过节”即“过元宵节”。

4、空对空导弹(打一成语)。 见机行事

5、二三四五六七八九(打一成语)。 缺衣少食

6、爱好旅游(打一成语)。 喜出望外

7、黯(打一成语)。 有声有色

8、太阳灶(打一成语)。 热火朝天

9、电梯(打一成语)。 能上能下

10、全面开荒(打一成语)。 不留余地

11、给家捎个话(打一成语)。 言而无信

12、皇(打一成语)。 白玉无暇

13、禾(打一歌名)。 暗香

14、怒不可遏(打一天文用语)。 大气

15、红娘子,上高楼。心里疼,眼泪流(打一日常用品)。 蜡烛

16、中间火山,四边大海。海里宝贝多,快快捞上来(打一日常用品)。 火锅

17、身穿红衣,常年哨放,遇紧急事,往火里闯(打一日常用品)。 灭火器

18、站着百分高,躺着十寸长。裁衣做数学,它会帮你忙(打一日常用品)。 尺

19、一物三口,有腿无手。谁要没它,难见亲友(打一日常用品)。 裤子

20、左手五个,右手五个。拿去十个,还剩十个(打一日常用品)。 手套

三、元宵节的来历小故事

元宵节的传说故事

元宵节古时候叫“上元节”,古人称“夜”为“宵”,而正月又称元月,正月十五的夜晚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“上元节”又被称为“元宵节”。

一种说法来源于汉文帝

刘邦去世后,吕后执政,刘氏小皇帝只是个摆设。吕后除了没像后世的武则天当皇帝,所掌握的权势和皇帝没什么不同。而且她提拔吕家势力,屠杀贬谪刘氏势力,在朝廷中引起极大矛盾。吕后病逝后,诸吕在上将军吕禄集合,阴谋篡夺刘氏江山。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、陈平在正月十五一举粉碎了诸吕叛乱阴谋,即位的汉文帝为了庆祝这一胜利,决定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,庆祝平“诸吕之乱”的元宵节。

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汉武帝

汉朝时天地之间的最高神祇叫太一神,又叫泰一、泰壹氏、泰氏等,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玉皇大帝,西方的上帝,是主宰宇宙一切的天神。古代祭祀天地之中的“天”,在汉朝就指太一神。史载“古有天皇,有地皇,有泰皇,泰皇最贵”,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神的时间,定于正月十五,因此这个日子演变为后来的元宵节。司马迁创建“太初历”,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
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东汉时的汉明帝

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、博士弟子秦景等到“西天取经”,之比唐僧取经早了几百年。不过蔡愔并没有到达古印度,他到了西域大月氏后就遇见了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。这二位高僧在蔡愔的邀请下,驮着佛经和佛像到了大汉的首都洛阳,汉明帝专门赦建白马寺用于译经。据蔡愔、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介绍,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习俗做法,敬佛的汉明帝下令全国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全国的士族庶民都挂灯,久而久之,元宵节挂灯的风俗就产生了。

第四种说法来源于道教

道教的鼻祖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,但道教的产生却是从东汉时期张天师开始。第一位张天师名叫张道陵,他创建了五斗米道,五斗米道崇奉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“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”,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,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,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,所以燃灯庆祝,后来演变为元宵节。

在这么多元宵节节日说法讲究以及相关习俗的介绍下,相信朋友们对于元宵节这一天应该怎样度过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,无论是在节日讲究还是一些游戏安排和饮食方面都会有一定的说法,小编今天也给大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介绍,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参考提前制定节日度过攻略哦!

相关文章
精品推荐
[!--temp.bottom--]